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题研究

构建校本培训文化 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构建校本培训文化 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作者:湖南湘乡市东方红学校.郭新华
 
  摘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之际,校本培训成为各校
的热点,许多学校进行了“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我校立足实际,着眼未
来,积极构建校本培训文化,探讨校本培训模式,把实施校本培训作为立校之
本、兴校之源。我们更新全校教师培训理念、构建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在工作
实践中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校本培训文化氛围,从而增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的力量,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校本培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认
识最深的就是校本培训成为促进师生成长的精神源泉,成为教师、学校可持
续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绿色平台。
  关键词:校本培训  文化  教师  学校  持续发展
 
校本培训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引起各国教育界极大的兴趣和高度重视。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其现实意义日益凸显,人们对校本培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在各所学校,一股“校本培训”的热潮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兴起,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进行“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知:资金可以积累,教育设施可以投入,而全校84名教师的素质却无法引进。仅靠上级集中培训和专家指导是远远不够的,送教师外出学习在人力、财力上是有困难的,而实施校本教研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解决上述矛盾、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校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积极构建校本培训文化,探讨校本培训模式,把实施校本培训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
1              更新理念,营造校本培训氛围
1.1    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收效甚微。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提升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要求教师过好“五个关”:过好“教育观念转变关”;过好“课程标准关”;过好“现代教育技术关”;过好“知识积累关”;过好“课堂教学艺术关”。倡导“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提高是最大的报酬”,从而认真落实学校校本培训制度。
1.2 确立“以校为本”的理念
校本培训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培训”。我们以解决教师自身所发现、汇集的问题为目标,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潜力,利用资源,开展教学研讨工作。如“怎样应对大班额下的教学?”“小组学习如何落到实处?”“超负荷工作下如何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等。”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我们确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服务,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增强教师的教研教改意识。确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校本培训在完成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同时,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让教师明白:“促进发展是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静态管理成了动态引导,给大家提供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空间。
1.3 营造学习型校园
我们在校园大兴学习之风,通过学习要成功实现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科研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全体教师要关注时事,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为了落实管理,抓出实效,我校实行“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抓教师校本培训工作,教研处负责校本培训的组织、协调,制定并实施了《东方红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方案》,形成校长——教研处——教师分层负责的三级管理网络,从而营造好学习氛围。
2 立足实际,探索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不仅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主要的是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探索校本教研培训多元化的模式。
2.1 研训一体
  新一轮课改来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彻底,新理念、新课程、新目标、新教材、新学法、新教法、新评价均随之而来。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扎实有效的培训和学习,势必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因此,只有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开展的校本培训形式有:专题培训。根据工作的阶段目标和实践中的新问题,选择培训内容,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突出重点。我们先后举行了新教师培训、新班主任培训、教研组长培训、新教材培训、集体备课培训、课题研究方法培训等专题培训。对话培训。一是学校与教研部门合作结成同盟,与专家对话。二是通过承办各科教学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学习机会,让教师与教研员、执教老师交流,零距离接触,面对面研讨。每次活动我们都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并认真开展好座谈与研讨。三是学校与家长对话,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管理者,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建立与家长联系制度,让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家庭教育。探究培训。学校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时进行反思。要求广大教师在名师和专家的带动下,定期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研讨课、提供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使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反思的过程也是培训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们深化认识、总结得失、探索规律、明确目标。我们学校教师已经形成了写教学后记、教学随感、教学反思的习惯。以会代训。“请进来,走出去”始终是学校培训所贯彻的基本方针。我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走出去,每期外出学习听课达40多人次,花费经费近3万元。为了提高外出学习听课质量,提升全体教师教育理念,我们要求所有外出听课学习者写出详细的学习体会,或上一堂汇报课,或作一次培训讲座,这样使教师们及时了解到外地的先进经验。
2.2 任务驱动
  课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值得研究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问题千头万绪。一方面,培训中我们分别确立了校本培训的基本任务,围绕目标,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如我们把“学习方式的变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教育理念如何有效转化成行为”作为工作重心,使教师不至于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没做。另外,由于在操作层面上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做什么”,至于“为什么”、“怎么做”却不甚了解。我们就变教师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任务。如完成教学任务与关注个别学生之间的冲突、对教材的多元解读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尊重儿童个性化与统一标准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小组的机制建立等。我们把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建立学校问题库,以小课题的形式分别进行研究。这样一个教研组在一学期研究和解决几个小一点的问题,一个教师解决一个问题,使教师觉得人人有事情做,人人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人人处在研究状态中。
2.3 研教互动
     教学离开了教研就可能迷失方向,教研离开了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研教互动、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多元开放的教研机制,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剖析与深入探究,尤其是小组的或者集体的研讨,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我市小学中率先成立学校教研处,在日常研究活动中,尽量展现教研处的引领作用。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或者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互动。如哪位教师要上公开课,就由教研处主持活动,带领所有学科教师展开多轮研讨。一位教师说课、上课,其他教师评课、反思,共同设计、改进,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我们强调教学会诊、合作交流,强调参与、分享,强调教师平时以教研的心态进行教学,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教研教学氛围。“教案的改革”是我校教导处在常规管理上的一项大胆举措,是为了把教师从繁琐、机械的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提倡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在集体备课的同时强调“二次备课”,强调对文本、对学生的深刻解读,强调在课后反思中去体现教师的实践智慧。这种教研形式对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只是学习到书本的理论的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学习所无法实现的。
2.4 课题牵动
  课改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来解决。要树立“大教研”意识,以开放的心态,走出画地为牢的怪圈,自觉地加强和外界的合作与交流,最大限度的发挥集团优势,及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究,达到智慧共生、成果共享的目的,使学校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2003年以来开展的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小学生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参与教师达51%。2003年9月以来开展的国家十五课题《小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高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得省级数学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学习评价》已通过中期评估,均获省二等奖。
2.5 点面连动
  和很多学校一样,我校教师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研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课改全面启动后,也采用 “整体推进,设点实验,点面连动,分层提升”的运作策略,以实验年级为重点,辐射、带动各年级各学科。改变过去的教研培训的“一刀切”,突出了分层次管理,分层次推进的教研培训特点。
为拓宽教师学习途径和内容,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网的作用,要求教师每天保证一小时通过网络在各种教育网站上查找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课件、论文、教案、信息等。网络的使用丰富了教师教研培训形式,拓宽了校本教研培训内容,促进了研讨和交流,初步形成了网上教研培训的模式,给学校教师教研培训带来了明显效益。
3   务本求实,夯实校本培训根基
校本培训突出了教师在岗位培训的特点,从在岗位培训的要求看,必须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即教育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学习,要从实际工作中学习,要将学习的成果及期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显然,校本培训的根基在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上,夯实了这一根基才会产生深刻的文化。
3.1 指导教师自我学习的内容
从教师发展的理想目标来看,校本教师培训有许多内容可以选择和开展,但是,就具体的学校和具体的老师而言,内容必须是有具体针对性的。目前各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老师之间的水平也不一致,所以不同学校的样本培训应该有不同的内容重点和内容体系,由此反映教师工作的不同情况。
3.1.1 强化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更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我们实施“铸师魂”战略,倡导“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的工作作风,提倡教师要爱学生、爱学校、爱岗位;要会教书、会育人、会科研;要有上进心、责任心、事业心,使教师明确自己肩负着教书育人、教育兴国的历史使命。
3.1.2 学习新课程理论
向教师推荐必读书目《走近新课程》、《人民教育》、《湖南教育》、《课程标准解析》等,引导教师与书为友,让阅读成为习惯,使读书成为兴趣,要求教师每学期写读书笔记两万字以上,谈心得体会,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考核,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交教育教学反思,把它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教育论坛”、举办“教学沙龙”,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1.3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学校把教育科研作为校本培训的突破口,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并在教育科研中发展自己。让教师把科研带进课堂,紧紧围绕课题,努力学习读书,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同时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去进行教学实践,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确定以“研课”为重点的新时期师训工作策略,引领教师实施“新课堂教研培训”研究。我们经常举行四种公开课,一是常规教学课,二是青年教师竞赛课,三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四是新课程研讨课,每次课后都有上课教师自评、学科组教师互评、领导点评。这一过程,每位教师都得到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进行教学思维碰撞,从而使某些教学认识得到提炼和深化。
我们把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作为校本培训的切入点。我校是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已开通校园网,具备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的硬环境,但如果教师不能运用则这些设备成为一种摆设。因此,我们开展了电脑基本知识培训、打字比赛、校园网使用操作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网页制作培训等一系列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班班发放了运用多媒体技术运用登记本,对教师使用情况进行逐堂登记,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已成为习惯。
3.2 保障教师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3.2.1 有行于教师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在“校本培训”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培训提高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特别要注重引导教师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才能不断发展自我。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自己,因此,要提高教师、帮助教师成功,核心要解决的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问题。我们在管理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上做文章,制订了学校《教育教学条例》《教师年度考核细则》《教育教学奖励办法》等,落实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营造了一种积极的教师自我发展环境。
3.2.2 充分体现教师发展的个性化
教师进修院校的教师培训,基本上是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因其所要解决的是教师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校本培训”需要着力解决的是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问题。对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水平、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不能套用同一个模式去提高。要按每个人个性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才能收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效果。如我们分层次召开骨干教师会,激励教师朝不同目标努力,分层次举行案例分析会,让不同水平的教师找到自已努力的方向等等。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校本培训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带给教师的变化,她增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校本培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认识最深的就是校本培训成为促进师生成长的精神源泉,成为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绿色平台。
 
参考文献:
 
[1]   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
[2]   张向新.实行“校本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能力[J].辽宁教育研究.2000(10).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来源: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作者:fjqkk 2007-11-12 17:38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