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频道 > 课题研究

《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

《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
课 题 研 究 工 作 总 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就要像使用粉笔、黑板、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将是一个“糅合”的概念,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已陆续推向各实验区,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习执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我校于2002年3月酝酿并确立了课题《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旨在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探索一种轻松、愉快、高效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一条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的新路子,努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并且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三年多来,我们在省电教馆、湘潭市教科室及专家组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大胆探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效果,现将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1、领导指挥组织课题研究为“整合”提供前提保障。
2002年3月,《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科课程整合》经申报正式被省电教馆立项为“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之一。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计划齐全,工作落实,我们成立了组织结构合理的课题研究小组。由校长文梅冬担任课题组长,具体负责监督本课题方案的实施,以加强领导决策、调控与指导。由教导主任朱旺方主任负责课堂教学的研究、调查,年工作计划的落实;由教导处副主任卿建辉负责各项工作的联络,课题资料的整理、记录;由现代教育技术大组长周伟乔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教师的理论培训;由沈豪英、王红平、向平、贺晔老师负责实验班、对照班的调查、检测、总结;2003年根据人事变动,由新任校长郭新华担任课题组长,具体负责监督本课题方案的实施,由教导主任卿剑辉、现代教育技术组周伟乔两人担任课题副组长,具体负责本课题研究工作,负责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与任务下达,负责课题研究中的学习、调查、分析、资料收集、信息反馈,研究小组成员分工与指导。我们还聘请湘潭市教技室翁可立副主任、湘乡市电教站刘山平担任课题的理论指导与技术顾问。课题组全体成员既分工又合作,使课题研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2、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
硬件设备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校近三年来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方面进行投资,2002年,学校投资近70万元,建好了100M的校园网,又配置了45台品牌电脑的计算机教室一间,建好了高标准的教师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各年级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均配置了电脑,建好了校园电视台并已开播,校园网中心主控室、办公室、教室联网,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教学与办公环境(全校共设72个信息点、3个现场直播点),购置了经教育部门审定、推广的腾图资源库(50G)和K12教学资源库(50G),并安装了腾图卫星地面接收站,保证教育信息资源的源源不断。在9月的省级验收时,由于各项工作突出,被当场确认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3年9月又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一间高标准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添置了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台数码摄像机、一套视频处理系统,更换了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每学期电教资料的定购都在万元以上。2004年5月,学校又投资10多万元,购置了12台34寸彩电,为中心主控室配备了高档服务器,购置了2万多的摄像机,把100M校园网改成1000M校园网。我们还建好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本资料库拥有网络教学资源库和大量成套化、系统化、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教学录像带、VCD片、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这些资料大多数都经过加工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为我校实现各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有这些充分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整合”奠定基础。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我校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一,加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广大教师均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校几年来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邀请教师进修学校专家和本校计算机教师,采取专家授课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阶段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校园网使用方法、多媒体使用操作、K12资源库的使用、课件制作等。如2002年寒假和2003年暑假对教师进行为期2周的多媒体课件与网站建设的培训,有效地促进我校多媒体制作与网站开发制作水平。第二,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充实,我校现已拥有一支计算机的技术骨干,为使他们能有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的机会,学校不定期地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莅校讲座、指导,让广大教师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如先后请市教研室刘力平主任作了《走进新课程》的专题讲座,请湘潭市教科院苏建华副院长作了《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育创新》的专题报告,课题组骨干教师先后5次参加省、地、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等课题培训交流讨论会,实验教师也积极主动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极大地提高了全校实验教师的信息素养。
经过几年的培训与自学,学校专任教师已基本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知识,除了2位专职从事计算机管理、维护和教学人员之外,其他教师中都获得一级证书,大部分老师已能独立制作简单的课件,2004年1月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比赛有26个获奖。目前大部分老师能通过网络交流优秀教案、论文和优秀教学软件,共享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4、加快资源库建设为“整合”提供资源环境
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源就是货物。资源库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后备,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我校在校园网建成后,正在努力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推进,努力争取在今后几年全面形成管理现代化。作为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采取全体教师参与,部分教师负重任的措施进行资源库建设。
根据学校教师对计算机掌握程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资源库建设小组,最大程度地把熟练的教师组织起来。小组成立后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1)人员分工。由张乔根老师全面负责腾图资源、同步辅导、K12资源库的管理,按时下载好资料;由黄伟才老师负责学校教师资源库的建设,把教师自己的课件、资料整合在一起;各年级组负责本年级组的资料。(2)人员培训。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小组成员进行学校资源库的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培训过程也让其他教师参与,目的是让这些老师了解资源库,其实也是培训他们使用建库王,让教师知道如何使用个人资料库。(3)管理员工作。管理员在人员培训前把分组、菜单设置、系统设置处理好。并把上传到学校教师资源库内的资料及时进行整理。
5、共建网站,师生教学相长。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我们于2003年开始创建“小学语文阅读”专题学习网站,开辟整合的高级形式。网站为学生创设了丰富阅读、充分交流与与自主表达的网络环境,满足了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与教师批阅、评价指导的双重需要,很好地整合了网上与课堂、学校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学习活动,具有开放、专题构建、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等特性。专题学习网站围绕明确的阅读训练小专题组织素材,以小专题学习为基本构架,分高、中、低年级设立专题阅读梯度性内容,阅读能力目标体系呈梯度上升。每个专题学习网页都包括四大模块:①在线课堂: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及相关重要课文的课件与精品阅读课例等;②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百科知识资源库,包括相关图片、动画、录像等资料及用于快速检索所需资料的网上链接等;③交流创作: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社区,交流自己学习感受,尝试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发表自己的读后感等文章,展示个人风采;④讨论评价:本版块采用论坛模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发表点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辨析,构建动态生成发展的评价方式与空间。
  五、努力创建新型教学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各学科教师都要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实现这种"融合",要求我们不仅要积极建设硬件环境,更要积极探索如何实现“融合”。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大胆实践努力创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就要求教师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环境中实施课堂教学,并且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而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经过实践我们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大前提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形成了以下基本策略:(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2)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3)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4)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等等。为了进一步促使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我们学校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除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地推广运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外,学校还规定,凡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示范课、教法研究课、教师汇报课、优质课评比等都必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加强研究。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省、市有关教学评优活动中,都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30多位老师在省市教学评优中分获一、二等奖,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罗如兰荣获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贺晔的社会课获省首届小学社会学科课件上课说课比赛一等奖;黄伟才老师获省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竞赛一等奖,刘晓凤获湘潭市第二届小学数学学具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教师们撰写了大量的教学随记、教学反思,先后有  篇教学论文在省地市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四个多媒体课件获省地市奖励,2003年12月,课题组教师郭湘辉、周伟乔两人被评为“湘乡市十佳教研标兵”,郭新华校长被评为“湘乡市十佳教育管理工作者”。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的任务是建设面向21世纪的教育。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是今后几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并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陈至立部长提出: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对此,我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取得一致认识,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做出贡献。
 

 

                                                                                    湘乡市东方红学校课题组  
                                              2004年5月

来源:湘乡市东方红学校 作者:fjqkk 2007-11-12 17:41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